首页 | 科研概况 | 项目管理 | 部门新闻 | 国际科研热点 | 科技服务中心 | 技术转化与社会服务 | 学校首页 
《科学》:快速起效,副作用小!南医大团队在抗抑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发现抗抑郁新靶点!
2023-09-04 09:18 科研处  科研处   (点击: )

重度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[1],其目前的一线治疗药物是以抑制5-羟色胺转运体(SERT,可摄取细胞外5-羟色胺,导致突触间5-羟色胺浓度降低)为靶点的第三代抗抑郁药(氟西汀等),然而SERT抑制剂起效往往需要3-4周,这对于重症抑郁症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十分不利[2]

此外,该类抗抑郁药治疗效果还不稳定,并具有潜在的严重副作用(如反向加重抑郁症状导致自杀)。因此,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起效更快、治疗效果更稳定且副作用更小的抗抑郁药。

近日,由南京医科大学周其冈、朱东亚、厉廷有领衔的研究团队在《科学》杂志发表重磅研究,发现了新的快速起效抗抑郁靶点,对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[3]

该研究团队发现,大脑中缝背核(DRN)SERT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(nNOS)解偶联后,可使SERT膜定位增加,使得中缝背核细胞间隙中5-羟色胺浓度降低,减少了中缝背核中5-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导致的负反馈作用,从而增强了中缝背核中5-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活性,释放更多的5-羟色胺,起到抗抑郁作用。

基于此发现,该研究团队合成了SERT-nNOS解偶联药物ZZL-7。动物实验表明,在注射ZZL-7后2小时即可起到抗抑郁效果,且无明显毒副作用,表明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具有开发为新一代抗抑郁药的潜力。

据了解,这一研究成果“被认为是‘单胺假说’提出近60年来,经典抗抑郁药氟西汀被发现50年来,抗抑郁药物研究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”[4]

论文首页截图

目前抗抑郁药的作用原理主要基于“单胺假说”研究,即大脑突触间隙5-羟色胺神经递质的减少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,而升高突触间隙5-羟色胺就可起到抗抑郁作用。第一代(单胺氧化酶抑制剂)、第二代(SERT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抑制剂)以及第三代(选择性SERT抑制剂)抗抑郁药作用原理,均为升高突触间隙的5-羟色胺来发挥抗抑郁作用。

但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,这些药物使得全脑5-羟色胺浓度均升高,而在中缝背核(脑部5-羟色胺的主要产生部位[5])中,升高的5-羟色胺与5-羟色胺能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负反馈作用,降低了中缝背核中5-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活性,削弱了抗抑郁药的作用[6]

而在使用抗抑郁药几周后,中缝背核中5-羟色胺能神经元膜上的受体脱敏,变得对5-羟色胺不再敏感,负反馈作用减弱,这些抗抑郁药在这时才能真正开始发挥作用[7]

中缝背核中SERT的细胞表面定位取决于与nNOS的物理相互作用,而SERT的细胞表面定位又直接影响突触间隙5-羟色胺的浓度,从而决定中缝背核中负反馈作用的强弱[8]

因此,研究人员猜想,打破SERT与nNOS的偶联,即可使细胞膜表面SERT定位增加,减弱中缝背核中5-羟色胺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所导致的负反馈作用,增强5-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活动,快速起到抗抑郁作用,并且不会出现目前所使用的抗抑郁药的缺点。

为了验证这一猜想,研究人员首先利用CRISPR/Cas9技术构建了中缝背核神经元中nNos基因特异性敲除的小鼠。结果显示,在敲除nNos后,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膜表面的SERT增加,且在小鼠中起到抗抑郁作用。

此外,能够促进SERT与nNos偶联的药物Sakura-6和Sakura-8,则使得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膜表面的SERT减少,增加小鼠的抑郁表现。

Figure1 SERT与nNOS的偶联可影响SERT在细胞膜的表达,从而调控抑郁行为

紧接着,研究人员探索了在情绪应激下中缝背核神经元中SERT与nNOS的偶联情况。在为期28天的慢性轻度应激刺激后,小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突触间隙5-羟色胺浓度升高,5-羟色胺能神经元内SERT-nNOS复合体增加,而细胞表面的SERT水平下降。

研究人员还发现,在中缝背核注射Tat-SERT-15C(一种能与SERT竞争性结合nNOS的蛋白)后,可减少慢性轻度应激刺激所导致的SERT-nNOS复合体增加,并逆转抑郁行为,表明SERT-nNOS复合体解偶联确实具有抗抑郁作用。

Figure2 慢性轻度应激刺激导致中缝背核内5-羟色胺能神经元内SERT-nNOS复合体增加

以上实验证实了使SERT-nNOS复合体解偶联可起到抗抑郁作用,那么其是否如猜想的那,是通过减少负反馈作用,激活5-羟色胺能神经元来发挥作用的呢?

为了验证这一点,研究人员首先记录了正常小鼠、抑郁症模式小鼠中缝背核内神经元的活动水平。研究人员发现,在小鼠中缝背核内注射Tat-SERT-15C后,能大大增强小鼠5-羟色胺能神经元的电活动。

而通过光遗传学沉默中缝背核内5-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活动后,Tat-SERT-15C的抗抑郁作用则消失。这表明了SERT-nNOS复合体解偶联,的确是通过激活5-羟色胺能神经元来发挥作用。

Figure3 SERT-nNOS复合体解偶联的确是通过激活5-羟色胺能神经元来发挥作用

同时,SERT-nNOS复合体解偶联在激活中缝背核内5-羟色胺能神经元后,使得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中5-羟色胺增加,且这种作用在Tat-SERT-15C注射2小时后就可观察到。

最后,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促进SERT-nNOS复合体解偶联的化合物ZZL-7。ZZL-7丙氨酸的乙酰化氨基可与nNOS苯丙氨酸形成氢键,且ZZL-7缬氨酸的羰基可分别与nNOS精氨酸的胍基形成两个氢键。此外,ZZL-7还与nNOS苯丙氨酸的苯环之间存在疏水相互作用,从而破坏SERT与nNOS之间的相互作用。

Figure4 ZZL-7结构及作用机制

在细胞层面,ZZL-7孵育2小时即可显著降低293T细胞内SERT-nNOS复合体水平。在动物实验中,在ZZL-7给药2小时后即可起到显著增加中缝背核内5-羟色胺能神经元活动,并起到抗抑郁作用,并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。

总的来说,本研究发现了新的快速抗抑郁的作用靶点,在经典“单胺假说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,完美避开了传统抗抑郁药的诸多副作用,为研发新一代的抗抑郁药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在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今天,开发起效更快、作用更稳定且副作用更小的抗抑郁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希望该研究成果后续能尽快进行临床试验,造福更多的抑郁症患者。


参考文献:

[1] Herrman H, Patel V, Kieling C, Berk M, Buchweitz C, Cuijpers P, Furukawa TA, Kessler RC, Kohrt BA, Maj M et al: Time for united action on depression: a Lancet-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ommission. Lancet 2022, 399(10328):957-1022.

[2] Maany I: Antidepressants and the risk of suicidal behaviors. JAMA 2004, 292(23):2833; author reply 2833.

[3] Sun N, Qin Y-J, Xu C, Xia T, Du Z-W, Zheng L-P, Li A-a, Meng F, Zhang Y, Zhang J et al: Design of fast-onset antidepressant by dissociating SERT from nNOS in the DRN. Science 2022, 378(6618):390-398.

[4] https://www.njmu.edu.cn/2022/1028/c606a227609/page.htm

[5] katy BW, Commons KG, Dymecki SM: Embracing diversity in the 5-HT neuronal system. Nat Rev Neurosci 2019, 20(7):397-424.

[6] Richardson-Jones JW, Craige CP, Guiard BP, Stephen A, Metzger KL, Kung HF, Gardier AM, Dranovsky A, David DJ, Beck SG et al: 5-HT1A autoreceptor levels determine vulnerability to stress and response to antidepressants. Neuron 2010, 65(1):40-52.

[7] Wong ML, Licinio J: From monoamines to genomic targets: a paradigm shift for drug discovery in depression. Nat Rev Drug Discov 2004, 3(2):136-151.

8.Chanrion B, Mannoury la Cour C, Bertaso F, Lerner-Natoli M, Freissmuth M, Millan MJ, Bockaert J, Marin P: Phys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and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underlies reciprocal modulation of their activity.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, 104(19):8119-8124.


*文章来源:奇点神思(geekheal-neurosci)

*本文经北京奇点万象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后转载至本网站,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,请勿进行二次转载。

打印    收藏
上一条:《细胞》子刊:哈佛科学家发现,中药衍生物或能打破胶质母细胞瘤治疗困局!
下一条:《细胞·干细胞》:找到大脑里长神经的开关!科学家发现激活特定神经元能增强海马神经发生,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认知障碍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11-2015 电话:0851-28776265 招生专线:28776222 传真:28776279
地址:遵义市新蒲新区平安大道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邮编/MSN:563006 邮箱: zunyiyizhuan@zunyiyizhuan.com